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强调:“公平正义是司法的灵魂和生命”,要“加强司法制约监督,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肩负保障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的重要职责,要把更加重视法治、厉行法治落到实处,全面协调充分履行法律监督职能,捍卫宪法法律权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推动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作用。
检察机关要聚焦影响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突出问题,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落实省级检察院对涉黑和重大涉恶案件统一把关制度,坚决打击黑恶势力、严惩“保护伞”;切实加大网络犯罪惩治和预防力度,促进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
应当看到,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形势背景下,刑事犯罪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严重暴力犯罪持续下降,新型危害经济社会管理秩序犯罪占比上升。适应这一变化,在对严重暴力犯罪依法从严从重打击的同时,要坚定落实“少捕慎诉慎押”司法理念和政策,用足用好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最大限度减少、转化社会对立面,厚植党的执政根基。
提升营商环境法治化水平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检察机关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法治化水平的重要指示,探索整合刑事、民事、行政检察职能,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完善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的重要指示,坚持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与促进企业守法合规经营并重,更实支持、平等保护各类企业经营发展;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全符合我国国情的金融法治体系的重要指示,结合办案促进提升金融监管法治化水平,着力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履行好“公共利益代表”的神圣职责
公益诉讼检察是以司法手段保护公益、促进国家治理的重要制度安排。
当前,损害公益问题在一些地方、一些领域还比较突出。检察机关要以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国有财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英烈权益保护和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等领域为重点,下大气力做好公益诉讼检察工作,切实履行好“公共利益代表”的神圣职责。
要把诉前实现维护公益目的作为最佳司法状态,助推行政机关积极履职整改。对经诉前程序公益损害问题未能解决的,依法提起诉讼,做成影响、教育社会的法治课堂。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积极、稳妥拓展公益诉讼案件范围。
加大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力度
抓住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司法不公等突出问题,全面履行刑事、民事、行政诉讼监督职责,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特别是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民事检察工作的重要指示,贯彻实施民法典,加强精准监督、类案监督,坚决维护民事司法活动的公正与公信。
加强对立案和侦查活动的监督,坚决防止以刑事案件名义插手民事纠纷、经济纠纷。
深化监狱巡回检察,常态化开展交叉巡回检察,完善审前未羁押罪犯交付执行监督机制,严格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监督,严防“纸面服刑”。
建立监督不到位问责机制,对于刑事立案、侦查和审判、刑罚执行及监管活动中的突出问题,检察机关应当依法发现、监督纠正却疏于监督,造成严重后果的,严肃追责问责。
推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无缝对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要用法治给行政权力定规矩、划界限。
2020年8月,国务院修订《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明确提出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应当接受人民检察院和监察机关依法实施的监督。
检察机关要积极主动规范履职,推动完善执法司法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等制度。对行政执法机关不移送涉嫌犯罪案件或者移送后公安机关不依法立案侦查的,依法予以监督;对被不起诉人需要给予行政处罚、处分或者需要没收其违法所得的,提出检察意见,移送有关主管机关处理。
坚决维护司法队伍纯洁性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检察院在对诉讼活动实行法律监督中发现的司法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非法拘禁、刑讯逼供、非法搜查等侵犯公民权利、损害司法公正的犯罪,可以由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
这是对检察机关的信任与重托。检察机关要进一步健全与纪检监察机关工作衔接机制,以巩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为契机,严格依法、从严查处相关案件,依法查办司法工作人员相关职务犯罪,坚决维护司法队伍纯洁性。(作者:张军,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本文节选自文章《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 为书写法治中国建设新篇章贡献检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