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徽省合肥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决策部署,以打造“新合肥信天下”、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信用制度和标准规范体系为保障,以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为基础,以信用记录和信用产品使用为关键,以加快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机制为重点,全力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先后荣获“全国城市信用建设创新奖”“国家信用应用十大实践成果奖”,2019年8月12日,合肥市获批成为国家第二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加强顶层设计,优化信用城市“路线图”
编制出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创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工作方案》《合肥市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实施方案》等纲领性文件,围绕信用信息应用、信用承诺、信用监管、联合奖惩等重点内容,制定实施《合肥市公共信用信息征集和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等百余个文件,全面指导和推进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筑牢服务平台,实现信用数据“全覆盖”
一是夯实平台基础。合肥市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完成诚信商圈管理、联合奖惩成效分析和联合奖惩小插件等新功能模块,具备信用信息交换共享、提炼分类、监测管理和应用服务等功能,不断满足合肥市多层次多领域信用工作需要。
二是推进信息共享。实现全市司法、行政部门和水电气热通信等60余家公用企业、事业单位的信用数据归集,数据总量17.6亿余条;实现“双公示”信息常态化更新,“双公示”信息总量996万余条。当前,合肥市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数据涵盖法人和自然人基础信息、许可资质、评价信息、行政处罚、社保信息及其他辅助信息,实现法人、自然人信用信息全覆盖。
三是聚焦信息应用。制定《合肥市公共信用信息应用目录》,推动市直40余家单位,13个县(市)区、开发区在多个事项中查询应用信用数据,有效打破“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推动信用建设向“开放共享、协同共治”发展。
紧抓关键点,找准信用监管“突破口”
一是实施事前信用承诺。积极部署落实审批替代型、容缺受理型、告知承诺型、信用修复型、行业自律型、主动公示型等信用承诺制度。截至当前,我市已归集信用承诺书74.4万余份,涵盖房地产经纪机构、医疗机构、执业医师等主体,全部通过“信用合肥”网站进行公示。
二是实施事中分级分类监管。在公共资源交易、环境保护、司法鉴定等领域出台《合肥市公共资源交易代理机构及从业人员信用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合肥市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办法》《合肥市司法鉴定机构综合实力星级评定办法》等分级分类制度标准60余项,按照“分级分类、区别监管、综合评定、动态升降”的原则进行综合评定,并根据评价结果实行差异化管理,使信用监管从普遍监管向重点监管转变,有效提升监管的实效性。
三是规范失信惩戒。严格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开展失信约束措施清理规范工作的通知》(发改办财金〔2021〕15号)要求,对全市已出台的失信行为认定、记录、归集、共享、公开、惩戒和信用修复等失信约束措施开展清理规范,建立工作台账,按要求逐项提出清理意见。健全和完善失信行为信用修复机制,针对在“信用中国”“信用安徽”“信用合肥”等信用门户网站公示的,行政处罚已履行、失信行为已整改,且已满最短公示期的行政处罚失信信息进行信用修复。
共建共享,打造信用社会“生态圈”
一是组织开展宣传活动。积极开展“百城万店讲诚信”“3·15”消费者权益日“6·16合肥信用日”“食品安全宣传周”“信用交通宣传月”“诚信兴商宣传月”“信用宣传月”“诚信建设万里行”等诚信创建活动,通过政策宣传、展览展示、经验交流、信息发布、案例介绍、经验推介等系列活动,及时宣传和推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构建全民“知信、用信、守信”氛围。
二是推进信用惠民便企。积极拓展“信易+”应用场景,增强市民信用获得感。开启“信用+阅读”公益借阅新模式,在合肥市图书馆,向广大市民推广免押金信用借阅服务,简化守信市民图书证办理手续;推广诚信菜单,通过发放餐饮企业诚信桌卡、诚信菜单本、设立诚信曝光台和诚信红榜,实现吃、住、行、游、购的全流程信用管理;打造诚信商圈,淮河路步行街推出“诚信共治码”,将街区的公共服务设施、重点商家、旅游景点、游客串联起来,实现一码对街区商户的数字化管理;搭建“信易贷”平台,助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截至目前,平台累计入驻企业超11万家,总授信金额达223亿余元。
人以信而立,城以信而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未来合肥将继续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的部署要求,凝聚共识、对标先进、突破创新,持之以恒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强平台、强机制、促应用,使信用成为实现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最强引擎和内生动力,推动合肥信用工作迈上新台阶。